察覺自己正在工作倦怠狀態時,已身處其中一年了。想到工作就覺得煩躁、對新聞媒體報導的事件憤世忌俗、在辦公室習慣性地大口換氣或嘆氣,這些症頭告訴我:我可能已經陷入工作倦怠。
就跟所有在情緒低潮期的人們一樣,我們通常不會立即發覺自己的異狀,而是身心出現了一些徵兆,被身邊的人指出、反應出來後,才有機會正視自己的狀況。當然,也有人選擇否認,而繼續壓抑或忽視下去。
對於抑鬱情緒,我已在數年前有過經驗(2014年時,因為感情問題無法克服而選擇休學),那時認為應該求助醫學的力量,而去北醫精神科看過,醫生判斷我只是憂鬱傾向,並不到憂鬱症的程度。那次拿的藥吃完後,我也就沒再就診。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在情緒持續低落的情況下工作、生活,因為不想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我有時也故意表現得相當積極向上。於是,外表看似正常,但實際上卻有可能隨時崩潰——就看是否觸發臨界點。多虧家人朋友的體諒與支持,以及遇見我現在的老公,心靈才真正被治癒。(羞)
如果不是在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人的心理是強壯的,遭受痛苦時,他可以忽視甚至騙自己:一切都很好,我可以,我沒問題。
但這樣長期下來其實相當不健康。生而為人很無奈的是,我們通常無法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卻被社會要求不能選擇退出。而當這個環境的負面因素太多,例如政治局勢混亂、自我認同遭受否認、環境污染、工作或生活環境欠佳卻無法脫逃…都有可能壓垮我們的精神。
這次陷入的工作倦怠,來得無聲無息,因為我並沒有被施予績效壓力或因為出了包被指責,而是在職務上做了過多調整,導致目前負責的工作範圍與原本預期大不相同。但因為被賦予期待,我不知不覺中為了迎合上司的期待而忽視自己內心反抗的聲音。當然,這個職務調整的方向並不是毫無道理,但因為是不熟悉的領域而需要比以往更多的精力去完成,也因此犧牲掉在設計領域耕耘的時間,因此感到相當焦慮。
如果最後還是發現做不來,原本熟悉的設計工作也生疏了,那我豈不是落得兩頭空?
目前這個問題還無解。在還沒有到達需要談判或直接分手(離職)的狀況下,只能繼續努力看看。不過就算願意努力,自己的情緒和身心健康還是要顧,依照經驗我有一些方法可以用來緩解自己的壓力,提供給跟我遭遇一樣狀況的人參考:
覺察與接受,這是最重要的
發現自己的確在承受工作倦怠,並且接受自己也有陷入低潮的時候。我們不是聖人更不是鋼鐵人,遇到痛的、不如意的事情會不開心很正常,不須否認自己有脆弱的一面,更沒必要理會指責我們不堅強的人。
在我第一次陷入長期抑鬱情緒的那段期間,《是情緒糟,不是你很糟:穿透憂鬱的內觀力量》這本書有給我一點啟發,作者提到:(1)事件和感受都是中性的。但我們總是為他們加上過多解釋。 (2)一味試圖逃離負面情緒,或只是拚命想著「如何重新振作起來」的方法,反而會讓我們更陷進憂鬱的深淵。
一切先從接受自己開始。如果連自己都否認自己,未免也太可憐了。
運動
這個雖然是老生常談,但透過自己親身經歷,我發現運動真的具有一定的紓壓效果。很多期刊文章都指出運動可以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參照:運動吧!「腦內啡」是最強大、最棒的抗憂鬱藥物)。曾經假日早上覺得對工作毫無期待與熱情可言、下午去健身房踩了半小時腳踏車後,我發現自己心情好多了,回家甚至願意打開電腦預先準備明天的工作文件。不過前提是,不要把運動本身又賦予過多目的性,比如這次運動完我一定要瘦兩公斤,不然只是給自己另一個壓力或失落感來源而已XD
講出來
對,講出來。不過需要挑一下對象,把工作的煩惱講給同事聽之前還是得審視這個人適不適合,當然不是說同事都有機會打小報告,只是如果抱怨的內容跟他有關係,難免又會引發聯想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跟事件本身完全無關的人,也足夠了解你的人,是最理想的傾訴對象。不過,對方可能會給出許多建議或甚至指出自己的不足之處。目前自己有足夠的雅量及心理建設去接受善意的批評嗎?可以再多評估一下。如果已經不開心到一個程度,就找一個願意只聽你抱怨而先不給回饋的人,先處理情緒的發洩再面對事情的對錯,也是不錯的策略。
暫時找不到人講的時候,寫日記或文章也有頗佳的效果,就像我現在做的事一樣:)
請偶爾想起你的嗜好
將精神投注在事業久了,會淡忘自己曾經熱愛從事的興趣嗜好。但它們是忠實的,無論你走了多遠,暮然回首,它就在燈火闌珊處默默等著你。對我來說,在忙碌的工作空檔中擠出時間畫畫或做一些羊毛氈作品,永遠能帶來一點成就感與滿足感。

後記
我嘗試讓寫部落格參與我自我療癒與調適的一環,我想,就讓他不計成效地、單純地被執行,就當作是一個紀錄,若來日有所成長,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