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未更新的這段期間,其實是在準備研究所報考事宜。
近半年的籌備,報考的三間系所皆有入榜 🥹 決定來寫個心得幫助還在苦海中的考生們,希望能有點參考價值、讓準備方向能夠更明確一點。
內容目錄
背景
- 已有數年美編、設計工作經驗。
- 因為不希望中斷正職工作資歷,所以決定考在職專班,打算利用平日夜間和週末上課。
- 大學肄業,用同等學力的身份去考(只要有修完大三的課、有成績單和修業證明書即可)。
報考校系
一開始萌生想考研所的念頭時就是以這三個系所為目標,很幸運全部都有收穫成果。
- 台科大設計系碩士在職專班 正取
- 台師大設計創作碩士在職專班 正取
- 北科大互動設計系碩士在職專班 備取2,後來有遞補上榜。
時間限制與整體規劃
弄清楚遊戲規則和時程,才能開始著手計劃。行政手續各校都不同,要仔細閱讀簡章,不要因為沒處理好而錯失機會,這樣會很嘔。例如師大需要寄送紙本資料,而台科大、北科大則是全線上報名。
研究所在職專班大多都是年底(11 ~ 12 月)會釋出簡章,部分校系會到 1 月份,建議到各校網站觀察上一個學年度的公告日期,就可以預估今年大概什麼時候會出簡章。簡章裡面會刊載報名、書審、口試等重要日期。
我是 5 月時決定報考,距離報名日期不到半年。手上已經有蠻多作品可當作材料,只缺妥善的編排,和寫出能看的研究計畫。預計四個月內用好所有資料,距離報考前兩個月精神放在報考的手續(別小看他們的繁雜程度…報越多間學校,麻煩程度倍數成長),以及練習口試。
如果手上並未有任何設計作品可以展示,對設計領域的知識也一知半解,準備期最好拉長到半年至一年以上,不要倉促上陣去當炮灰,報名費動輒數千,很貴的 🥵…。
規劃工具
老樣子,全程使用數位工具整理報考資料。
列出想考的科系,把簡章、校系介紹…等等,用 notion 全部整理起來。

書面審查的資料很多都可以重複利用,在表格全部列出來。

重要日程別忘了用行事曆確實紀錄。

借助設計教室的力量
起初,我對自己能否具有充足的實力去報考,並不是很有信心,畢竟離開學校已久、本身又只有大學肄業。藉由網路得知「IDM 設計教室」有開設專門報考研所的衝刺班,便報名上課。
衝刺班的課程是設計給設計新手,會從設計史和一些基礎的理論課開始,技術方面的學習也包含素描、麥克筆到 Indesign 排版等。
助教會輔導作品集和研究計畫的製作,教室內也有過往榜上有名同學的作品集供參考,這些對於考研零經驗者都是非常寶貴的,有了比較的對象,對於自己準備到哪裡可以預計收穫什麼成果,心裡比較有底。每週還有業界老師提供諮詢服務,這對於確認自己的報考方向會有實質的幫助。
備考方式
大部分設計系在職專班不需要考筆試,所以能稍稍省去研讀設計史等學科的時間。(*請以當年簡章公佈為主喔!)以我報考的三間校系來說,書面審查、口試評分的比重各占 50%。
怎麼準備?考完後回顧,我覺得是:
兩者的準備關鍵圍繞在「你了解自己多少」、「你的能力或潛力與想考的科系契合度多高」和「你未來的規劃與該系有何關聯」。用這些關鍵回推到如何準備書面資料,會比較有方向,而口試只是書面資料的延伸挑戰而已。
再者,教授在意的是「你有沒有足夠決心讓自己準時畢業」,再來是「你的能力是否能為該系加值」,所以提交出去的東西要不與這些願望相違背甚至有正面關係。這種模式其實就是站在使用者或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他選擇購買你這個產品而不是別人,其動機可能為何 XD
書面審查
不管考哪一間設計系研究所,都要準備以下資料,可以看報名簡章確認詳細需求。
- 作品集
- 內容:挑選 2-3 個精華專案,其他再用小作品或是攝影、參展心得…等等來點綴。精華專案請交代背景、團隊分工角色、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最終設計結果。
- 版面編排:能好好呈現作品內容為主,至於整體風格要簡約還是花俏,對新手來說維持簡潔比較容易做得好;本身有設計底子的人,才比較能駕馭花俏的版式風格又能不搶走作品的風頭。
- 印刷:如果是對印刷不熟的人,找間離家不會太遠、品質不差的輸出店或印刷廠,現場翻閱他們的 DEMO、請教現場人員裝訂方式和紙質的差異,就可以決定想用什麼方式來印了。對了,請同時考慮使用電腦瀏覽的流暢度,因為書審階段通常須提供電子檔給系所,如果跨頁的內容沒有合併成一頁可能會造成閱讀困難。
- 研究計畫
研究計畫至少要能夠說明:- 想要做什麼研究?為何選取此種研究策略?→對應到「研究背景」和「研究動機」
- 計畫如何進行?→對應到「研究方法」
- 預計得到什麼結果?→對應到「預期成果」至於該拿什麼當做研究主題呢?不論是想解決社會議題,或是實際的觀察或體驗如:包裝方式對觀光體驗的影響…等,都是不錯的題材。推薦直接上台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查詢你心儀的系所的學長姐都寫過什麼類型的論文,這些會是最好的靈感來源。 研究計畫具體上該有哪些東西、怎麼寫才會加分,這些問題是當初困擾我的一大魔王,還蠻慶幸設計教室有詳細的課程幫助我將計劃修整得越來越好。
- 自傳和學習計畫
這兩者是可以互相對應或結合的,蠻推薦同時撰寫,再按照各校要求微調一下呈現的格式。
自傳是交代考生的背景,可以延伸談論到為什麼要申請該系所,接著往下寫到短期、中期、長期的學習規劃,在邏輯上有個連貫性,也可以理清思緒為口試做準備,口試會問到的東西差不多就是從這一段來的。
自傳我個人寫了約 700 字、學習計畫 500 字左右。如果不擅長寫作文(?),也可以分條列式呈現,重點是清楚好閱讀,不要寫沒有意義的內容例如交代家庭背景你是哪裡人什麼星座之類的。
可以查一下系所的特色、願景、開了哪些課,寫進計畫裡面,會顯得考生有做功課,並且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要申請這個系。
口試
口試就是前面這些準備的集大成,利用口語表達能力,搭配你準備好的資料,在短短幾分鐘內呈現給面試官,說服他相信收你這個學生進來對系所是有好處的。
第一階段通過後,部分的系所會通知考生口試的進行方式和時間,例如 112 年師大的設計創作在職專班是一人 5 分鐘, 3 分鐘進行自我介紹+說明研究計畫,剩下2分鐘為教授提問時間,只允許帶紙本資料。有些系所是可以帶電腦去投影簡報的,如北科大。
「自我介紹」是一定要有的,可以準備 1 分鐘 / 2 分鐘 / 3 分鐘的版本以應付不同系所的時限。我自己是先寫了一個 3 分鐘的稿子,並且實際計時確認可以講得完;再個別縮減成更短的版本。
再來就是介紹自己的研究計畫,也有可能被要求從作品集挑選一個最滿意的作品來講解過程。最好對自己準備的書審資料瞭解透徹,內容背到滾瓜爛熟,因為很多提問都會從這裡來。
但另一個棘手的部分是教授會試著確認你的知識、個人特質和未來規劃,是否跟系所的特質相吻合,這個除了看平時對該設計領域下的功夫有多深,似乎也很吃運氣——我指的是,也許當天在場的考官,他與你的磁場或氣場不一定那麼相符,問出來的問題有可能令人意外或者他的標準答案並非考生所愛。雖然有可能因此扼腕,但誰說這不說明了你與此系所的教授們彼此不得緣?(可能是職場打滾久了才會有這種淡然的想法)
因我報考的是在職專班,幾乎都有被問到「就學和就業之間是否會有衝突」的問題,這題千萬不要猶豫,要有相當堅定的「一定會完成學業」的答案,可以換位思考一下,沒人想收一個讀一半就因為忙不過來而跑掉的學生XD
後記
自從離開校園後已數年過去,為了餬口飯吃無時無刻不在拼命「輸出」知識和技能,自己卻有種被掏空的感覺…這就是當初想報考研所的初衷,想要以學生的身份「輸入」老師和同儕的觀點和新知,能夠與自身有的經驗相輝映。
在職備考雖然很累很煎熬,但也打磨了時間規劃和壓力管理的能力。也發現維持身體健康很重要,多運動才有體力面對每天成堆的待辦事項 😆
身為在職者,已經沒有所謂的系上的資源可以依賴,寫推薦信還得看主管,也沒有教授可以請教,會比較孤單一點;跨領域報考更是需要付出十二分努力。但優勢也在於自己的工作經驗帶來的見識,和重返校園的決心,都造就了和一般生不一樣的氣質。在職備考不需要徬徨和自卑,我們都很厲害很努力 💪
正式開學之後,相信會有很多新知和話題可以在這裡與各位分享的:)